

家国同庆,月满情长,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礼乐学堂”线上线下开展活动近70场次,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陪伴公众度过了一个充实且有意义的假期。
文物伴月·手作寄情
——解锁中秋“新”玩法
首次推出的中秋主题手账活动成为人气焦点。“文物中有哪些中秋元素”“古人眼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来自全国各地的亲子家庭在社教老师引导下,首先开启了中秋文物素材的搜集之旅。一件件承载着中秋意蕴的文物点燃了大家的探索热情。当“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展现在大家眼前时,来自北京的小女孩突然踮着脚尖,小手指着画面中圆圆的月亮,兴奋地喊“妈妈你看!这里有月亮!”家长们用手机抓拍细节,瓷锺上的赏月图景、玉饰的精美纹饰都化作手账创作中的珍贵灵感;随后的“中秋小课堂”中温馨满满。社教老师细说古人祭月、赏月、赏桂等习俗,家长们也分享起儿时的中秋故事。孩子们纷纷提笔记录,纸页上渐渐被中秋的暖意填满;手账制作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来自北京的一家三口围着刚拍的文物照片分工协作,妈妈勾勒线条、孩子专注涂色、爸爸则细心修剪整理素材,默契十足;来自西安的亲子家庭创意迸发,他们巧妙地提取了文物中的中秋元素,将云纹画成花边,特意添上玉饰里的枇杷树,还把素材剪出月亮的模样作为封面的“中秋印章”;还有的小朋友发挥想象,画出心中的镇馆之宝,开心地表示要把国宝“带回家”……这些珍贵的手账,把博物馆里的中秋体验定格成难忘的“团圆记忆”。来自湖南的小朋友捧着自己的作品郑重地说,“这是我的第一本手账,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带着它继续打卡更多的博物馆!”
月下寻珍·巧手映月
——光影里品味古韵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带着月色的浪漫,一场古韵十足的沉浸式中秋体验缓缓开启。志愿者身穿古装带领公众品鉴文物,齐声诵读经典古诗词,千年中秋文化在互动中变得鲜活可触。
待夜色渐浓,文物灯具制作环节迎来了“高光时刻”。孩子们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花灯。专属灯彩材料包暗含巧思:灯型融入文物灵感,灯面晕染朦胧月色,每一处细节都可见文物里的中秋元素。当一盏盏灯笼被点亮,暖光穿透过灯面,文物造型及纹样在光影中流转,与大家相互协作的笑声交织相融,勾勒出双节夜里最动人的团圆景象。
此外,“礼乐投壶”“捶丸”等传统项目体验同样人气高涨,吸引众多观众踊跃参与;双节期间,线上微课堂更是打破时空界限,让公众足不出户了解中秋习俗及文物知识。同时,“雄兵阵列,同贺华诞”等国庆特别活动贯穿整个假期,带领公众在体验中读懂家国故事,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升温。
来源部门:社会教育部
撰 稿:温 静
审 核:钱 红
终 审:何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