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公众考古

考古“她”力量|程小锋:荒野中的铿锵玫瑰

发布时间:2025-03-27 15:45:50    浏览次数:22 次   

“面朝黄土背朝天,动手动脚找东西。”是程小锋扎根田野工作的真实写照。她与考古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专业选择,让这位坚毅的女同志遇到“接地气”的专业,并始终坚守在荒野的土地上,默然开出一朵铿锵的玫瑰。“当年面对荒野和黄土,有过犹豫,但没有怀疑。”田野考古特殊的户外作业条件,早已成为程小锋习以为常的工作环境。

荒野淬炼:以脚步丈量历史的温度

多雨气候、酸性土壤和复杂地层是湖北田野考古的一大特点,无常天气和复杂地形不断考验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

最令程小锋记忆深刻的经历,是刚参加工作时,被单位外派进行一次考古调查工作。当时烈日炎炎、交通不便,需要背负工具进行长途跋涉,这次调查工作是对初入考古行业工作者的一种身心考验。

2010年焦家院遗址调查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田野考古工作中,最常遇到的天气就是突降大雨,这个时候露天作业需要立刻停止,程小锋和考古队员们要冒着雨将发掘区、重要遗迹用雨布盖好,反复确认防雨防汛无误才会离开。一旦雨停,就立刻赶到发掘区现场去,检查情况并及时排水。

除了暴雨,高温和寒冷也是野外发掘的所面临的常态化难题。严寒情况下,程小锋往往采取“物理取暖”措施,裹上厚厚的衣服,带上帽子就开工。她说,沉浸干活的时候就不冷了。高温情况下,一般通过调整野外工作时间,来错过高温时段。这就意味着考古队员们早上要起得比鸡早,天一亮就得开工,然后在温度升高之前收工。下午的上工时间则会相应延后,错过一天的最高温才去开工,最后一直天黑人寂时才收工。夏天漫长的白昼伴随着高温,而考古工作需要与时间赛跑。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程小锋和其他考古队员们一样,总是抓住一切可能,沉浸于田野发掘工作中。

扎根土地:考古现场,“她”的专业能力在场

野外作业无疑是艰苦的,但谈及团队中的性别分工,程小锋表示:“考古工地上没有男女之别,如果太注重自己是女性的角色,可能会影响自己甩开膀子做好考古工作的干劲。”在日常工作时中,程小锋也总是会要求自己:观察与辩识遗存再细致一点、清理遗迹遗物时再细致一点。在工地上,性别上的差异其实不必过于强调,更多的则是专业上的差异和个体上的差异。每一个新来的考古队员要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尽量完成工作任务。不过,女性自身的亲和力优势,会让考古工作者们更容易与当地阿姨民工们进行交流。考古不是沉默的个人行动,同样需要大量的交流与协作。

2023年应城门板湾调查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其次,田野考古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在发掘中“透物见人”。现代科技不断融入考古,体力差异被不断缩小,但关键在于发掘者、研究者从遗迹遗物中看到了什么。当前的考古学,已经从最初进行时间上的断代研究,过渡到了以全面探究古代社会为目标的,开展社会发展史研究的新阶段。程小锋认为“这也要求我们,先尽可能挖清楚自己所遇遗存的保存现状,做好一个合格的发掘者。先客观真实地挖好一个遗址,然后再尝试还原先民们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这种尝试也是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更多女性加入田野考古一线,如何面对荒野的孤独与行业的挑战?程小锋把吃苦耐劳放在了第一位。加入田野考古工作,不论性别,都要承受这一行的风吹雨打和素面朝天,迟早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时候。

2023年应城门板湾调查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程小锋的考古日常,就像野生玫瑰,静默地扎根,待到时节到了自会热烈地开放“我一直埋头挖土,对待所有遗址和文物都是一种安静的专注心情。当然,偶尔有一种成就感和欣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考古的纵深,不断试探文明之初,人类之初。考古手铲下的土石,冻结千万年的时间与今人对话。对于考古人而言,如果有一天,亲手发掘的遗址能够成为后人眼中的“文明坐标”,无疑是一种珍贵的幸运。就像程小锋所言,“这是大浪淘沙后的历史沉淀,它安静且真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