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本院动态

头蹄葬动物考古专题研讨会在湖北云梦召开

发布时间:2024-07-04 15:15:16    浏览次数:420 次   

(通讯员 罗运兵)6月29日,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指导,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云梦县博物馆承办的头蹄葬动物考古专题研讨会,在湖北省云梦县举办。

与会人员合影

头蹄葬,是指以牛、马、羊等家畜的头骨和蹄骨随葬于墓葬中的一种葬俗,以往认为与游牧人群有着密切关系。但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显示出这一葬俗的复杂性。鉴此,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委会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罗运兵召集全国多家单位专家对头蹄葬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其所反映的交流网络、族群融合等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以期深化相关认识。

郑家湖墓地M276 的头蹄葬(上为西)

罗运兵对头蹄葬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及其传播状况进行梳理,认为头蹄葬的研究应放置到考古背景中考察,中国境内的头蹄葬与新石器时代以来数千年的随葬下颌的习俗关联不明显,应是欧亚大草原文化传播的结果。距今4000年至3000年,头蹄葬已零星出现于新疆北部和甘肃、青海地区,东周时期达到高峰。这一葬俗跨越族群,与生态环境、生业模式、宗教习俗都有着密切关系。

头蹄葬有其集中分布区域,但随着周秦时期戎狄人群的迁徙,头蹄葬也逐渐出现在中原、江汉等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对东周时期的伊川徐阳墓地和行唐故郡遗址的头蹄葬及其出土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中国境内头蹄葬大多出现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沿线及以西,在该线以东和以南也有少量发现,主要呈点状分布,应与戎族内迁有关。随着内迁戎人被华夏化,这一葬俗在中原地区最终消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宋艳波、梁瑞娟、赵佳滢根据对临淄汉墓牛蹄骨研究,也提出这一特殊葬俗在海岱地区的出现或与汉朝采取“属国制”以接纳来降者、游牧民族内迁有关。

生业经济是理解文化符号的重要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陈相龙根据对人骨和动物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认为长城沿线地带的人群生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提出戎狄的祖先应与仰韶时代粟作农业人群扩散有关,畜牧经济的出现则是距今4000年前后牛羊等家畜传入之后当地先民因地制宜对生业经济进行的适应性调整,农业生产依旧是人们重要的生计方式。对农耕经济的依赖正是东周时期这些人群与华夏列国农业人群逐渐融合的生业经济基础。

在畜牧人群与农业人群的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临近边界地带的农业人群很可能受到畜牧人群的影响,采用头蹄葬俗。宁夏考古研究所侯富任对宁夏彭阳姚河塬高等级墓葬填土所见头蹄葬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葬俗作为戎文化因素出现在华夏人群的丧葬用牲当中。另一方面,随葬头蹄的戎人墓葬内也偶现农业人群用牲因素。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胡松梅对陕西黄陵寨头河戎人墓地殉牲研究显示,该墓地既有戎人游牧民族头蹄葬,也融入少量中原农耕文化的因素,与出土器物反映的特征相一致,是一处民族融合的墓葬群。西北大学李悦、黄泽贤介绍了甘肃墩坪西戎墓地头蹄葬的历时性特征,认为墩坪墓地东周至秦汉时期随葬动物组合、骨骼出现的变化与秦人西进带来的秦文化因素有关,是漳河流域人群与文化变迁在用牲习俗上的直接体现。

在秦统一过程中,秦人征战并进入新的统治疆域,与当地族群发生融合,由此,头蹄葬与农业人群随葬牲肉的葬俗大量交织。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邓惠认为内蒙古福路塔墓地同时殉葬头蹄和牲肉,与关中秦墓及内蒙古游牧人群的典型葬俗都有所不同,显示出戍边居民在葬俗上的“因地制宜”与“入乡随俗”。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刘一婷根据对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用牲的分析,认为数座秦文化墓葬内既有头蹄葬,也随葬大量牲肉,墓内黄牛头蹄与牲肉甚至来自同一个体,且与役用有关,是头蹄葬进入江汉地区与当地族群用牲融合后的新变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莫林恒、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尤悦、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董宁宁参与与谈,指出头蹄葬内涵十分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背后所反映的欧亚大陆的交流十分广泛,头蹄葬研究需要考虑等级、性别等变量因素。

最后,罗运兵对会议进行总结,本次会议是动物考古专委会举办的第一次专题性研讨会,既有深入的个案研究,也有高度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思考,大家广泛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头蹄葬在中原、江汉地区的出现以及与农业人群葬俗的交融,正是多民族融合的重要例证和鲜明体现,显示出动物考古在辨识族群及其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上的突出作用。

(图文转自 文博中国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