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古研究院 新闻资讯 媒体报道

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暨国际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4-01-31 11:06:54    浏览次数:20 次   

2023年1月29日,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暨国际研讨会在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有关高校和文博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处长胡传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致开幕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陈飞主持。

陶器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商时期陶器较新石器时代发生了系统性变化,意味着长江中游地区开始进入夏商周等中原王朝为主导的文明进程。本次“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甄选了四省12处商代重要考古遗址成果集中展示,希望启发长江流域商时期文化变迁、商文明对南方的经略等重要问题讨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地区的文明进程研究。会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首先对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感谢,他介绍,自2020 年以来,国家文物局重大研究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为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暨国际研讨会在湖北首次召开,为文化发展和传承带来了启示,对于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在发言中介绍,近年来,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承担了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项目,也作为课题牵头单位,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长江流域商代都邑综合研究”。他指出,本次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是促进和加快湖北公共文化服务与体系建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加快湖北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接下来,研究院将持续发挥武汉大学考古学科的优势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中华文明的阐释者,向世界呈现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

物质文化如何表现出长江流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在会上阐述,此次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商代时期的历史研究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四省12处商代陶器在湖北省考古博物馆作实物集中展示,将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学研究、文化交流互动研究。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在会上提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中游贯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使得长江中游文明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演进模式,又与中国中原文明有着广泛的交流互动,最终融入中华文明。湖北牵头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下一步湖北考古研究院将继续与湖南、安徽、江西等各省份的专家团队通力合作,积极对接各科研院所,吸纳本次研讨会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进一步明确目标方向和路径,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湖北力量。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处长胡传耸在发言中指出,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暨国际研讨会为商时期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他强调,要将考古研究与新科技手段、人文社科密切结合展开多学科协作研究,提升考古发现和研究能力。要科学阐释宣传,考古工作者要从专业角度做好阐释与宣传,严谨准确地解读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识。要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同日,“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在武汉黄陂木兰湖畔的湖北考古博物馆开展,展览借助出土陶器对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12处重要商代遗址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集中展示。不起眼的陶器代表文化基因此次“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不同于博物馆常见的展览。步入展厅,只见各个遗址出土的陶器摆放在标本架上,并未用玻璃柜封装,展出的鬲、鼎、釜、甗等食器、炊器,大都进行了修复,用大量白色补配提示着缺损部分。为何选择将陶器作为此次长江中游商代文明国际研讨会配套展览的主角?“相较于青铜重器、精美玉器等,陶器虽不起眼,却代表着文化的基因。”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举例介绍说,例如今天,陕西盛油泼面用的碗,放在湖北会当汤盆使用;北方人吃饭一般不会用南方人用的小碗。在古代,陶器一般作为日用器皿使用,“锅碗瓢盆”这类器物破损率高,变化快,最能够用来区分人群。同时,陶器也是考古类型学划分年代的重要依据。此次把四省商代重要遗址出土陶器集中展出,有助于在交流、碰撞中把一些问题探讨得更清楚。在展出的荆州荆南寺遗址出土陶器中,有一件平底、耸肩罐,这种器型在四川十分常见,三星堆也出现过。常怀颖说,“在湖北荆州出现这类器物,说明长江上游人群与长江中游存在交流。从陶器来看,‘长江早期经济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商代早期到中期就存在。”

安徽台家寺遗址出土陶范等铸铜遗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

湖北郭元咀遗址出土坩埚(熔铜器具)壁残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摄)盘龙城遗址具有考古学标尺意义武汉盘龙城遗址,是目前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商代早期城址,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商朝南土中心城邑”“长江中游早期青铜文明中心”。除了出土精美青铜器、玉器外,还出土大量陶器,传递着大量的商代文化信息。展览将盘龙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陶器予以集中展示。专家称,盘龙城遗址在长江流域商代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最成体系,研究最深入,早年建立了商代考古学文化标尺。随着考古学发展,各个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标尺,但该遗址的标尺意义仍然存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展览还展出了安徽台家寺遗址出土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具)、湖北郭元咀遗址出土坩埚(熔铜器具)壁残块等。专家称,长江中游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在商代,承担着为中原王朝生产、输送青铜资源的重任。安徽铜岭、江西荞麦岭等遗址揭示了幕阜山东北侧的采矿、冶铜等活动。盘龙城遗址发现的铸铜遗存,反映了商人对长江中游铜矿的控制与开发。盘龙城衰落、废弃之后,在江汉和江淮地区,以郭元咀遗址和台家寺遗址为代表,出现多处中心性遗址,反映了长江中游地区不断提升青铜铸造能力,维持了较为发达的区域社会面貌。

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陶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易子煦 摄)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介绍,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核心聚落综合研究”子课题“长江流域商代都邑综合研究”项目的支持下,近年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对商代遗址展开了系统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有效填补了长江中游商代文化面貌认识的空白,揭示出这一阶段中原文明与南方地区互动历程,促进认识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方勤称,透过出土陶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陶器较新石器时代发生了系统性变化,意味着长江中游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王朝为主导的文明进程。以陶器为基础,出现城垣、青铜器、祭祀遗存等,长江中游在保留极具自身特质的地域文化的同时逐步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最终成为早期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经历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过程。

“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展出陶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易子煦 摄)

(图文转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